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推进,一方面,中国的非洲研究出现研究精细化的新特点,由此建立了一批新的非洲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为双边关系发展研究提供智力支撑;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合作迎来了新机遇,加快拓展非洲投资市场。为深入了解国内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的新进展,2018年6月4日至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朱伟东研究员(调研组长)、安春英编审、詹世明副研究员、冯基华副研究员、王洪一副研究员、刘中伟副研究员、樊小红编辑、赵苹馆员赴江苏扬州和常州两地进行学术调研。
本次调研共走访了两家研究机构。在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调研组与该中心举行了座谈会。扬州大学副校长、苏丹研究中心主任俞洪亮教授出席活动,校人文社科处副处长沈意文,苏丹研究中心副主任、外国语学院院长王金铨,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刘胜乐、副院长于建华、缪海涛,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姜恒昆,阿拉伯语系主任郭晓莹等2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王金铨院长主持,俞洪亮副校长向调研组介绍了扬州大学的办学历史、发展现状以及苏丹研究的独特基础条件:农业援非的历史渊源、“中非高校20 20合作计划”(与苏丹喀土穆大学结对)及2017年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的合作平台,以及苏丹留学生这一丰富的人文资源等等,为中心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王金铨院长着重介绍了外国语学院概况、苏丹研究中心的缘起、工作进展、预期目标与发展思路等。随后,调研组成员与中心科研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朱伟东研究员向苏丹研究中心领导与各位老师介绍了西亚非洲研究所科研组织形态、主要研究议题,以及与苏丹国别研究的契合点。安春英结合国内学界现有研究成果,谈了有关苏丹政治、安全、经济、中苏合作等研究特点。
在常州市社科院与河海大学共建的“一带一路”非洲研究中心,调研组成员参加了该中心组织的学术座谈会。座谈会举行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潘洪林教授接见了调研组成员。座谈会由中心主任田泽教授主持,企业管理学院院长庞庆华教授致欢迎辞。庞院长介绍了河海大学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以及企业管理学院的总体情况,指出:“一带一路”非洲研究中心顺应了国家发展新倡议,学院将着力推动该中心的发展。田泽教授详细介绍了该中心的特色——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非产能合作。该中心以中非经贸与投资研究、非洲水资源研究、非洲基础设施联通建设研究和中非(常州)人文教育交流研究为主要研究领域,依托中心成员承担的国家、省级课题项目,开展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根据该中心的上述研究方向,朱伟东研究员有针对性地评析了“一带一路”视角下中非投资合作中投资争议的主要特点、涉及的典型问题、解决路径等问题。安春英从历史纵向视角分析了中国的非洲学学科发展史、研究机构与学科布局、研究力量与人才建设、研究议题与学术体系建设、研究成果传播与话语体系建设,并提出了当下“一带一路”与非洲研究的热点、薄弱点等问题。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人员不仅有研究人员,还有战斗在非洲投资一线的企业界人士。来自坦中友谊纺织公司的冷国平副总经理,曾于2000至2015年在坦桑工作15年,他重点谈了目前该公司在非洲的用工和经营状况。坦中友谊纺织公司原总经理(2000年4月至2007年9月)、董事长(2007年9月至2015年3月)许欢平先生结合自己在坦桑的丰富经历,介绍了该公司在非洲的坎坷发展历程、生产经营、合作遇到的困境。许经理由衷地谈到,坦中友谊纺织公司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为当下中企落实中非产能合作提供了研究样本,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深入剖析;“一带一路”要在非洲走得实、走得稳,需要学界的研究精细化,关注非洲本土法律问题,关注非洲宗教文化问题。一代代援外人的革命豪情与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参会者。
在常州调研期间,调研组分别到常州东奥服装有限公司和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常州东奥服装有限公司2011年到坦桑投资办厂,拥有非洲当地雇员近3000人,主要在非洲进行服装加工,属“两头在外”企业。东奥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嵇耀和公司内控经理何育文接待了调研组一行。他们向调研组成员介绍了公司在坦桑建厂的优势:资源优势——坦桑尼亚是东非最大的棉花种植国,盛产高质量的有机棉花,系全球第四大有机棉生产商,可纺织16支到45支的纱线;劳动力成本优势——当地生产车间工人月工资为七八百元人民币;销售市场优势——利用美国增长与机会法案,坦桑尼亚生产的全棉牛仔裤进口到美国可享受16.6%进口关税减免,全棉针织T恤进口到美国可享受16.5%的关税减免,化纤制针织T恤到美国享受32%进口关税减免。在此基础上,该公司有意在坦桑尼亚择机扩大生产规模。对于调研组提出的有关生产经营中的投资环境、用工、生产效率等问题,嵇总经理进行了详答。随后,调研组参观了该公司的设计、生产、打样车间,并感受到该公司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
在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该公司市场部副部长邓熙带领调研组参观了公司陈列馆,邓部长介绍了公司120年发展史。目前,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包括南、北两个厂区,是中国最大的火车内燃机制造商,也是中国最大的内燃机车修理企业,每年能够修理内燃机组300多台。自2004年开始,该公司内燃机车开始走出国门,出口到几内亚、安哥拉、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14个国家。在配件公司和机车制造公司,调研组参观了核心部件制造和机车总组装生产线,并饶有兴趣地登上火车车头、走进火车驾驶室,近距离感受中国制造的自豪感。当然,该公司作为蒙内铁路内燃机车供货商,调研组希望更多地了解上述情况。为此,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人华教授级高工接受了调研组的访谈。许工深有感触地说,由于国内现代铁路建设采用电力机车作为动力,内燃机车需求空间被大大压缩,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给公司提供了新的国际市场空间。该公司从2014年至2018年初共出口125台内燃机车,占全部(2004至2018年初)出口量(219台)的一半以上。蒙内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示范工程之一,公司现已出口肯尼亚56台机车,2017年9月公司与肯尼亚方签订了为期十年的机车维保合同,公司为当地员工提供“一对一”的现场技工培训。调研组成员对于蒙内铁路机车制造的技术转移、签署合同等问题向许工进行了咨询。
本次调研对象既有研究机构,又有在非经营的企业,因此,调研组成员通过短短四天的调研,加深了对江苏科研机构非洲研究的了解,深切感受到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