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6日,由中国亚非学会、《西亚非洲》编辑部和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非洲法语国家:发展与合作”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举行。云南大学副校长杨泽宇教授在开幕会上致辞,中国亚非学会会长张宏明教授、外交部欧洲司参赞石晓滢女士、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和红河学院院长甘雪春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做了主旨演讲。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吴磊教授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亚非学会、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电子科大、西安外国语大学、湘潭大学、扬州大学、中非贸易研究中心、红河学院、云南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士80余人出席研讨会。
开幕式上,杨泽宇教授对云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他指出,非洲问题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主要特色和亮点之一;在新形势下,中国的非洲研究迎来了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将推动我国与非洲国家的交流,并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他希望与会者能够结合中非关系、中非合作的实际进行研究,并服务于中国的对外战略和中非友好合作。
张宏明教授在主旨演讲《法国对非政策和法非关系特点》中指出,法国在非洲具有悠久的殖民历史,自非洲独立之后,法国并没有像英国一样彻底退出非洲,而是与各个独立的原法属非洲殖民地国家通过双边或多边关系加强了对非洲法语国家的干预,以长期保持在非洲的影响力。法国已经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全面对非政策,维持其自身在非洲法语国家的军事存在和军事干预。张宏明教授引用法国政坛长期流行的一句话,即“失去了非洲,法国将彻底沦为二流国家”,以此说明法国不会放弃在非洲的利益。非洲法语区凸显了法国在非洲的作用,尤其是在非洲法语国家中的作用。法国是最早将法非关系纳入基本法的国家,同时注重法非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而维护法非关系在各个领域的协同。与之相应,非洲法语国家也重视与法国的关系。随着中国在非影响力的扩大,中法关系成为推进中非关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法关系的良性互动也将显得至关重要。
石晓滢参赞在主旨演讲中指出,由于难民问题、恐怖袭击和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扩大,欧盟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关系。除了加大对非投资外,德国还率先形成了“非洲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进一步关注非洲问题。近年来,欧非关系进入重塑与调整的时期,欧洲对非合作的主导力量由英、法共同主导变为英国退居幕后,法国的作用不断上升,德国也日渐活跃。石参赞还指出,随着中国在非影响力的扩大,以及欧洲对非政策的开放性,中欧非三方也具有很好的合作前景。
刘鸿武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中非关系应以知识共同体来推动命运共同体,双方共同努力形成共同的知识体系,进而在中国学术界形成全面的国别学,以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他认为,中方应通过共同知识体系助推共同行动,塑造共同利益。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的非洲研究学者应以学科建设为本体,以智库服务为功用,以媒体传播为手段,以国际合作为路径,以扎根非洲为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非洲,促进中非双方关系的良性互动。
随后,会议进入分议题发言时段。第一单元讨论的主题是 “非洲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由《西亚非洲》编辑部主任安春英主持。这一单元共有十位学者发言,有的学者从宏观层面对非洲法语国家进行整体探讨,有的学者则聚焦个案考察,进行细致的实证分析。在宏观方面,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的王洪一副研究员指出民族矛盾、大国矛盾和地区经济结构的重组是导致非洲法语地区实行“去法语化”的重要原因;语言重叠地区种族矛盾不断加剧,加上非洲法语地区一体化趋势的增强,使非洲法语国家陷入了认同危机,这会影响到中非关系的发展。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王涛副教授从“反恐”的视角,指出以往的反恐斗争是针对单个恐怖组织的,其结果却是极其有限的,这也使反恐斗争进入没有效果的恶性循环,出现了“越反越恐”的现象。因此,他提出应从恐怖组织的体系层面着手,研究恐怖组织体系中各个单元的分类、互动,以及其目标的异同,进而了解恐怖组织的体系文化,从而在体系上对其进行瓦解。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的孟瑾助理研究员以科特迪瓦为例,分析了法语国家地区的冲突管理。她认为最高层次的政要和军事领导人、中间层次的宗教和学术团体的个人和领袖以及最低层次的地方组织机构之间产生的“信任危机”,降低了政府机构的有效性和公信力,这不利于其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解决。
就个案考察而言,中国前驻卢旺达大使舒展通过对卢旺达本土创制治国理政的分析,揭示了该国治国理政的原则和内容。他指出,卢旺达实行绩效合同制的目的是为了反腐;其实行轮换制则减少了反对小集团的形成;倡导国际价值观与本土价值观的融合,这既承认了民主与自由,也认可了本地民族的优良品德。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赵俊副研究员通过对卢旺达的“Girinka”和“Umuganda”两个政策的解读,指出卢旺达探索的发展道路是相对比较成功的,但其国内依然面临出生率高和人地矛盾等挑战。中国海洋大学的贺鉴教授通过考察阿尔及利亚宪法变迁产生的背景和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分析了不同发展时期影响宪法变迁的原因。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梁益坚副研究员指出阿尔及利亚在2017年经济低迷、民生危机、社会裂痕与政改滞后等问题让其内政面临多重危机,国内青年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严重、外汇储备锐减和私营经济发展乏力,近年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是又一个受“资源诅咒”困扰的国家。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的郭佳助理研究员通过对刚果(金)选情的分析,指出该国国内派系林立、反对派不断分裂重组,再加上其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的人道主义危机,使其国内的选举一拖再拖。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的李文刚副研究员分析了尼日利亚与法语邻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里的合作。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的黄玉沛讲师分析了中国与刚果(布)产能合作的现状和启示。
第二单元的发言以“非洲法语国家对外关系”为主题,由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梁益坚主持。对于非洲法语国家与法国、英国的关系,外交学院非洲研究中心的李旦教授通过对法国与非洲法语国家的双边贸易、对非投资和援助以及人员往来的分析,指出法国通过非洲法郎、官方援助、债务管理、行业巨头和文化产业,强化了其在非洲法语国家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法国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与非洲法语国家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关系学院非洲研究所的刘天南副教授通过法国的“影响力外交”引出法国对非洲法语国家的主要文化策略,进而提出法国影响力外交未来的发展趋势。外交学院法语国家研究中心齐建华教授聚焦《法国在非洲:传统与现代的较量》一书,提出如何看待法国对非殖民史与现今法国与非洲的关系。她指出,非洲的非殖民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法国与非洲的关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非盟研究中心的潘良助理研究员通过对非盟委员会换届的系统查证,指出非洲法语国家与英语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其中非洲法语国家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中国在进入非洲市场时应避免卷入两者的矛盾,否则将恶化两者的矛盾。
关于法语非洲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学者主要集中探讨了双方的经贸合作。中非贸易研究中心的李振岩先生结合中资企业在非洲法语国家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品牌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中国企业在非洲法语国家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人民日报社的主任编辑王南通过对“资源换项目”模式利弊的对比分析,得出该发展模式依旧适合中非的经贸合作。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宋卿助理研究员通过对喀麦隆克里比港的个案分析,指出非洲法语国家依旧把法国视为其长期的合作伙伴。随着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的不断加深,中法非三方进行合作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的李宏亮副教授通过分析中国汉语国际推广在非洲遇到的挑战与不足,提出适应于非洲的本土预科教育模式,解决非洲学生赴中国留学所遇到的语言障碍问题。此外,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的张振克教授分析了布基纳法索的资源环境、经济结构和中布合作潜力。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姜恒昆副研究员分析了达尔富尔问题对乍苏关系的影响。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林泉喜讲师分析了法国《世界报》发布“中国监听非盟”虚假报道事件。中国海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王玉全分析了非洲法语国家海洋入宪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等。
第三单元学者主要围绕“中国的非洲法语国家研究”进行研讨,由中国亚非学会秘书长詹世明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的李洪峰教授分析了国内非洲法语国家研究的现状。她指出,近年来学术界多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剖析非洲的法语国家,而鲜有其他方面的研究。现在,学界应思考的是如何推进非洲法语国家的研究,她提出应举办定期的刊物和研修班,培养相关的人才,共同推进非洲法语的研究。北京语言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岩以北语非洲研究中心成立的历程和学术研究队伍的形成为中心,介绍了北语对非洲法语国家的研究现状和学术成果。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中、法在非洲法语国家的关系以及非洲的法语文学进行的解读。盐民师范学院的游滔副教授指出,虽然中国已取代法国成为非洲重要的贸易伙伴,但中、法对非贸易的商贸结构相似度达60%,这说明双方在非洲的贸易竞争较大,这就需要中、法在经贸领域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夏艳讲师以塞内加尔的法语文学为例,指出其著名诗人桑戈尔在深受法国文化影响的同时,其作品中也反映出非洲的传统与文化。
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宏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全面总结。他认为,此次研讨会主题多样、内容丰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为推动我国法语非洲国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主旨演讲从法非关系、欧非关系、中非关系的角度,深刻阐述了法非关系的历史脉络、主要节点、重要特征和变化趋势,欧非关系的进展和走势,中非关系的深层建构,为中国的法语国家研究建立了系统的认知框架。第二,展现了法语非洲研究的丰富内涵和广阔的空间。研讨会围绕非洲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非洲法语国家对外关系、中国的非洲法语国家研究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涉及议题广泛而多样,包括法国对非政策、法非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非洲法语国家间关系、非洲英语区与法语区关系、中国与法语非洲国家的合作、中国企业在法语非洲的品牌建设、中法非三方合作和法语非洲国家的本土治理、经济转型、去法语化与认同危机、宪法变迁与政治发展、海洋入宪、选情观察、产能合作、非传统安全、冲突管理、教育、文学、非遗保护、恐怖主义体系结构等,以及中国对非洲法语国家的研究现状、研究机构建设案例、发展报告编纂等学术共同体建设问题。第三,为法语非洲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的茁壮成长培植土壤。参会青年学者们的研究大多立论严谨、论证专业,或经世致用,或鞭辟入里,或细致入微。他们扎根非洲做调研,注重案例剖析,思想活跃、研究深入。此外,张永宏教授还介绍了编撰《非洲法语国家发展报告》的缘起和初步设想,希望通过发展报告的编纂,为法语非洲国家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交流的纽带、合作的渠道和成果发布的平台,服务学术共同体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