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内陆的湖南成为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长期举办地,需要建设更多的中非经贸合作交流长效机制的智力支撑平台,由此大大推进了湖南省的非洲研究。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由湖南大学牵头,吸纳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共同组建)及其他涉非研究机构应时而生。基于此,《西亚非洲》编辑部詹世明副研究员、安春英编审、史晓曦助理研究员,以及图书信息室刘媛一行4人,于2021年10月13~14日赴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理工学院进行调研,与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
在湖南大学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调研座谈时,该院执行秘书长、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肖皓教授详细介绍了该院成立的背景,指出研究院的基本定位和发展目标是:旨在为推动建设中非地方经贸合作新高地提供决策支撑,为解决中非经贸合作发展中的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理念和现实问题进行相关研究,为中非经贸可持续发展输送和培养复合型经贸类人才,为中非经贸合作企业现实需要开展咨询服务。此外,他还介绍了该院的组织架构、数据库建设、科研活动等情况,尤其着重介绍了该院的前期工作成果:参与起草政策文件、撰写咨政研究报告和开展对非调研活动等。《西亚非洲》编辑部詹世明主任介绍了《西亚非洲》杂志的发展史、期刊栏目设置、选题方向等。与会人员中非经贸研究的选题与研究团队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该院曾紫旸、刘闻嘉、吕林潇等老师以及博士生唐斌、齐月等也参加了座谈会。
在湖南农业大学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调研组一行实地调研了基地与中国国际可可产业创新平台,源自非洲原料产地、由国内企业加上制成的含可可脂的饼干、饮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品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调研组同该中心主要成员进行了座谈交流。经济学院院长刘辉、副院长唐浩、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张玉山以及基地执行副主任文春晖等参加了座谈。在座谈会上,文春晖教授详细介绍了该基地的建设情况与发展规划,产业创新平台的运营与机制创新等。该中心现已与马里、马达加斯加签署了共建产学研基地的协议,采用“非洲原料 中国工厂 全球市场”合作新模式,重点打通非洲可可、乳木果油、干辣椒、鲜花、木薯、咖啡、坚果等产业引进来通道,打通国内杂交水稻、茶叶、油菜、辣椒、畜牧种养等走出去通道,打造中非农业科技、经营管理、农业标准等“软实力”跨国合作平台,以期探索中国地方对非农业合作共商共建共享的“湖南模式”,推动中非农业合作高质量发展。詹世明主任介绍了《西亚非洲》的办刊特色、择文要求,以及与该中心研究议题的契合性,期待共同深化中非农业合作研究。安春英常务副主编则结合该基地的研究特点,评介了国内非洲农业的学术机构布局、重点研究方向以及研究议题的学术增长点。来自该校经济学院等师生就在研议题的写作与发表等具体问题与调研组成员进行了有效沟通。
在湖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调研座谈时,该院党委书记王淑霞、院长周金城、副院长易翠枝、副院长林友谅、副院长江五元、国际交流处处长陈钰和社科发展中心副主任邓正华,以及来自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政治研究所院姜恒昆副研究员和李雪冬博士一起参加了座谈。院长周金城教授首先对调研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该院作为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合作机构之一,正在积极筹建中非经贸产业学院,加强中非经贸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非经贸合作智库服务、中非经贸志愿者服务和中非文化与体育交流等四方面的工作。随后,詹世明主任介绍了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交流、研究、人才培养和传播“四大功能”定位,系统梳理介绍了国内现有的非洲研究机构。安春英常务副主编着重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经济的研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议题、研究成果,以及学科发展的特点。姜恒昆所长分享了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特色办院的做法,尤其是科研推进、成果出版、人才建设、学术平台打造等方面的经验。会前,该校副校长徐小立教授接见了调研组一行,期待国内各研究机构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此次调研加深了各调研机构与《西亚非洲》编辑部的相互了解,为期刊策划选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密切了编辑与专家学者的学术联系,有助于不断提升期刊办刊质量。